今天是
  • 标题

  • 标题

  • 标题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是温州地区最有影响的剧种。
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民国以后,京剧盛行,乱弹开始衰落。至40年代,仅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班。1950年后先后成立“更新”、“胜利”、“红星”等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1959年正式定名为瓯剧。
巧借创新三举措,激发瓯剧新活力
作者: 发布日期:2015-11-11 09:42:00 浏览次数:107

  11月2日,《温州文化信息》(【2015】第22期)刊发《巧借创新三举措,激发瓯剧新活力》一文,对我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戏曲传承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坚持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振兴我国戏曲艺术。瓯剧作为温州本土剧种,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传统瓯剧艺术的大众化推广与发展。

巧借创新三举措,激发瓯剧新活力1.jpg

  以文创业为依托,多途径培养年轻新“粉丝”。传统戏曲在经历社会结构变迁、经济转型、多元文化冲击后,面临生存困境。文化创意的巧妙运用,为传统瓯剧注入新鲜血液,实现瓯剧“现代化转型”。近日,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授权温州小鹿轻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推出瓯剧艺术衍生品,首次尝试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动漫造型相结合,把瓯剧舞台人物形象打造成Q版造型,植入书签、收纳袋、涂色卡等产品,在文化场所、时尚街区、淘宝店铺展示和出售。短短半个月内,首批1000份产品已接近售罄,市场反响热烈。今后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力求形成特点鲜明的瓯剧文化产业。

  此外,该院先后组织了瓯剧艺术周、“瓯剧老照片展”、瓯剧艺术沙龙、新戏探班等活动,将舞台上的瓯剧艺术表演,融入到市民的休闲生活中。并与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学校等合作开展瓯剧艺术讲座、文化会客厅、“瓯剧进校园”等活动,普及推广瓯剧艺术。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浙江戏剧金桂奖得主,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当家生、旦——方汝将与蔡晓秋亲临每场活动,为观众讲解瓯剧知识,表演瓯剧经典唱段,为瓯剧培养一批年轻忠实“新粉”。经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推广,瓯剧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喜爱,据东南剧院统计,去年瓯剧周期间每场演出上座率均达95%以上。

巧借创新三举措,激发瓯剧新活力2.jpg

  以新媒体为平台,多方位营造宣传新氛围。新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观众欣赏渠道对传统戏曲传播形式提出了新要求。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顺应潮流,用现代化手法营销推广传统戏曲。今年年初首次以微信发送电子邀请函、网上直播的方式举办“瓯剧艺术演出周”发布会,得到观众一致认可。温州市第十三届戏剧节期间,该院除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发布消息外,加大微信平台宣传力度,推送每部戏的相关内容、演出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并借助文字、剧照、视频等多种手段,突出戏曲的精彩看点,吸引市民关注。同时通过开展微信转发抢票等活动,为观众提供互动平台,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瓯剧做直接而有效的推广。

巧借创新三举措,激发瓯剧新活力3.jpg

  以新形式为载体,多渠道拓宽发展新路子。为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品化审美需求,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前提下,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在形式、唱腔、舞美等方面对经典剧目进行大胆创新改编,力争创作出具有时代感、观众喜爱的、有深度和可传播性的作品。如在温州市第十三届戏剧节期间上演的新版《西园记》,该院与温州城市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尝试在西洋交响乐的编配手法和伴奏形式下演绎传统的中国戏曲曲目,既保持了瓯剧传统唱腔特点又注入了时尚音乐元素,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为进一步探索寻找新时代瓯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今年,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浙江省艺术研究院的规划设计,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正式启动“瓯剧生态保护区”项目,使传统瓯剧得到整体、全面的保护与传承。

编者:浙江省温州地区群众艺术馆编
编者:李子敏
出版时间:1999年9月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编者:叶大兵
出版时间:2000年9月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主办:温州市图书馆 电话:0577-88967178 信箱:wzwhj@wenzhou.gov.cn 浙ICP备110329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