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剧,原名“温州乱弹”,1959年,改今名。
明嘉靖间,海盐腔与弋阳腔先后行于温州城乡,形成并立;其后,乱弹腔盛行,《瓯剧史》载:于明末清初间,高、昆、乱“合流”于一班,后又有徽调(皮簧)及滩簧、时调的“入盟”,奠定了“型制”,成为集高、昆、乱、徽、滩、时,同陈并济的多声腔剧种。该“史”更载:“老锦秀乱弹班”成立于清乾嘉间,班主洪全本,温州郊区永强人,“集流散艺人组班”时,已有84本“正统”“本家”传统大戏矣。清中叶,曾发展到30多个班社,鼎盛一时;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扰,清王朝的腐败,农村经济破产,戏班生存艰难;其后,北洋军阀、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禁戏禁演,迭出不穷;抗战八年,温州3次沦陷,乱弹班(瓯剧前身)纷纷解体,及至解放,已几成绝响!1951年,将残存的凤玉班、新凤玉班、新新凤玉班三班合组为“温州胜利乱弹剧团”,其后,又将“更新”、“红星”乱弹班部分骨干充实于“胜利”,几经整合,成今日温州市瓯剧团。
这期间,政府先后从部队、地方文工团,党政机关、学校及大学毕业生中,选调诸多行政和业务主创人员充实力量,迎来瓯剧的辉煌时期。十年“文革”,瓯剧遭受重创,戏曲的滑坡,再至低谷。